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 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一朝一代思想理论都不同,只有身处哪个朝代,才知道提出的思想理论有没有用,现代的思想都是

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 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

一朝一代思想理论都不同,只有身处哪个朝代,才知道提出的思想理论有没有用,现代的思想都是超前的,符合现代的,古代那一套对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是也不妨碍我们去学习。那么,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

天理人欲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

先秦时,孔子、孟子认为声色富贵等欲望应以道得之,否则便不应接受。荀子认为,应当有限度地满足人的情欲。道家老子、庄子倡导“无欲”。两汉时,董仲舒阐发孔孟思想,强调道和理,轻视功利和物欲。王充则以为人民的物欲得到满足之后才知道礼节和荣辱。魏晋时,王弼继承老子的无欲,提倡无所欲求,反对物质欲望。裴倾把满足物质欲望当作“保生”的条件,反对无欲。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明天理,灭人欲”。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以封建社会的伦理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朱熹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两者是对立的。但又认为,“人欲”不全是不好,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以日常饮食之欲为天理,求美味为人欲,要求以理节欲。王守仁在哲学上虽与程朱有异,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则同。认为去尽人欲,纯是天理,便是圣人。李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之中。“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强调天理不能脱离人欲。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程朱的影响,以人欲的大公为天理的至正,把人们共同的欲望作为天理。这是抽象人性论。戴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理欲问题,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以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

“心无外物”是明朝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的哲学理念,宋朝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和“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哲学理论,王守仁对陆九渊的学说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心无外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的核心观点。其所指的“心”,是一个复杂的概括性说法,是最高生命本体的一种体现,如“心即道,道即天”,同样也指代个人的主观意识,如“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是两种交杂在一起的意涵,比陆九渊学术中“心”所指代的层面更为广泛。要做到心无外物必须要明白,心与物合为一体,物不能离心,心不能离物,没有灵明的心就没有天地万物;抛弃了天地万物,灵明之心也无从说起。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感知,就等同于虚无的状态。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未被别人看见时,则与心同归于寂;若被人注视,则花草之色一时明了。需要说明的是,王守仁提出的“心无外物”并不提倡人们用主观意识决定客观物质的存在,“心无外物”的核心意思是外界事物的存在离开了你的主观体验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其思想的指向并非宇宙本源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微妙联系。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天理人欲是关于什么的论述,如何能做到心无外物”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dihaow.com/minsu/4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