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 吊唁的礼俗和程序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吊唁的礼俗和程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是怎样的呢?吊唁是丧葬礼俗的重要内容,其仪式较为隆重,是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亲

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 吊唁的礼俗和程序

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是怎样的呢?吊唁是丧葬礼俗的重要内容,其仪式较为隆重,是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来确定吊唁礼数的。那么,你知道吊唁的礼俗和程序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吊唁

子女要“亲视含殓”,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所谓“闻丧赴吊”,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吊唁。前往参加吊唁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都有一些俗规。

吊唁的礼俗

吊唁,又叫做“吊丧”、“吊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根据《仪礼》和《礼记》记载,死者奠帷后,灵堂布置就绪,首先国君使人吊丧,若贵戚死了,国君还亲自临吊,足见吊唁的重要性。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但主要方面还是一致的。如吊唁者的服装,一定要素洁,司马光《书仪》中曰:“凡吊人者,必易去华盛之服。”就是遵从这一俗规。吊唁者的表情当然是要哀痛悲伤的,若为至亲和挚友,还有哭丧一礼。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吊唁者哭丧时,家中亲属又有陪哭的礼节,此时室内外哭成一片,有的人甚至号啕大哭,所以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号丧”。

旧时,有亲友来吊时,有的地方还有发“孝帕”的仪规,即送上一方白布帕,发白布帕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让吊唁者在行礼时顶在头上,表示哀痛。二说是便于吊唁者揩抹眼泪。后来此俗发生变化,演变为发“白纸花”,现今发“白纸花”已成为流行的丧礼仪规。

吊唁时,除行礼致哀外,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等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文士间还有祭文、挽联等。民国以来,又多用花圈。此外,有的地方还有“送纸”的风俗。“送纸”是指“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吊唁的程序

丧家对前来吊唁的人有相应的礼节应答,《礼记·杂记》中对相应程序有繁琐的规定,《世说新语》卷二十三中记载:“阮步兵(籍)丧母,裴令公(楷)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有人)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这说明,自汉以来,迄魏晋,吊礼还是客来、丧主对之哭,吊客然后哭,然后互相安慰并客套一番,以此成礼。

在浙江一带,丧家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号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宾客前来吊唁,旧时还专门有人在一旁赞礼,吊唁者按照赞礼人的指挥,行“一跪三叩”之礼,也有三跪九叩首的,孝子再以跪拜礼答之。现今“一跪三叩”已改变,人们已用“三鞠躬”代替,行礼时,孝子在一旁相伴行礼。

在重丧葬、重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吊唁活动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若闻亲、友有丧而不前往吊唁者,多要伤及感情。《颜氏家训》就有相关记载:“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已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

民俗小百科:灵堂

灵堂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灵堂上一般书有斗大的“奠”或“悻”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有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益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民间认为,为逝者守灵的人越多,逝者就越有福气。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吊唁,吊唁的礼俗和程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dihaow.com/minsu/7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