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

我们都在找书本中的一些成语,因为生活中会用到,在写作的时候也会用来修饰我们要写的文章。在感情中最常用到的词语是朝三暮四,那么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呢?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朝三暮四”一词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中,该词原意是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人们常常不守信用,变化无常。

关于“朝三暮四”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宋国(今商丘)有一个特别喜爱养猕猴的老人,他养了很多猕猴。凡是这些可爱的猕猴们心中想些什么,老人都能猜出七八分,并且猕猴们对老人的心思也比较了解。由于猕猴们平时吃的东西比较多,家中的粮食没有那么充足,所以老人为了让猕猴们能够吃饱,减少了全家人的粮食。但是时间长了,家里的粮食实在没有那么多,老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天少给猕猴们一些橡栗的数量,可是老人担心猕猴们不听自己的话,看出老人的心思后和他生气。于是老人就欺骗猕猴们说:“如果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橡栗,晚上给你们四颗橡栗,你们觉得怎么样?”猕猴们一听气得都跳了起来。没一会儿,老人又说:“那早上我给你们四颗橡栗,晚上给你们三颗橡栗呢,这样你们觉得如何呢?”猴子们听了之后,个个欢呼雀跃,以后对老人的话言听计从,没有丝毫反抗之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通过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不管形式有几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来比喻人的行为没有定数,反复无常。同时也告诫我们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要看到问题深层的含义,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认真思考,看出事物的本质。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狙公。“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来指通过玩弄手法来欺骗别人,后来常用于比喻反复无常、常常变卦的人。“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讲述了养猴子的狙公没有改变橡子的分配数量,仅仅改变了分配橡子的先后顺序,就欺骗到了猴子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出处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朝三暮四的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变化,事物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朝三暮四是用来形容什么的,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dihaow.com/minsu/75995.html